有阵子没聊机器人了。
最近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南京那边的多伦科技,董事长章安强带着十来号工程师直接奔北京。搞得跟春游似的。场馆外面七点钟就排巨长的队。不瞒你说,绝大部分其实都是家长领着娃想图个热闹。
但这一波,章安强是真有事。他是带着团队来“抄作业”的。原话就是,让工程师主动问、主动学、多收点材料。
多伦科技这家伙有点来头。1995年就开张了,主业其实跟咱们常见的车管信息化、城市智能交通那些事儿挂钩。这两年他们对人形机器人上了心。尤其是怎么让机器人能在交通、车管所这种复杂环境里真用起来。
说实话,机器人的‘吹拉弹唱’都好看。但背后能不能落地,那才是他们想琢磨的。最近多伦科技还发了个操作,通过基金把钱投给了众擎机器人。随手又搞了个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。
外行人可能一头雾水。这里讲点实情:IT桔子的统计,2025年8月以前市面上已经有18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拿过钱。融资22次,加起来76个亿。投资方都是啥?京东、美团、滴滴出行,全是大厂。不比去年的融资数量和金额,一下子翻两三倍。赛道是真火。
但是,这么烧钱,落地问题还是老样子。
章安强自己说,人形机器人在场景化落地上,没哪家能‘一招鲜’。全都刚进场。各自拼命想把技术和应用链条给打通。尤其是交通行业,光车管服务、查验检验这事就够难了。场景又杂,人又多,出错空间巨大。
我特地刷了下WRC的视频。现场全是机器人跳舞端茶倒水。你站远了看不错,真想让这玩意帮你查资料办业务。说句良心话,还得靠后面一堆专精的动作库。多伦的做法是自研智能系统,优先落地到他们熟的人脉场景,比如车管所。
这事跟普通财务投资不一样。章总这个态度挺实在。他压根没把钱砸到众擎机器人就图个赚差价。而是奔着把人形机器人“二次开发”到能干实事的目标去。技术端,他们一点都不飘。死磕的是关节模块和运动控制算法,还提到Sim2Real技术之类的黑话,说白了,就是追求现场能稳稳地干活。
再一个,多伦手里还攥着北云科技,搞定位导航那一块。场景复杂、环境变幻,机器人干活先得活着走路。定位一飘,整个打回原形。所以他们玩的是多源融合传感器实打实地加码。
说到价格了。机器人行业的“真香”离我们还挺远。核心零部件天价,关节电机、灵巧手动辄几千块。大厂自己造能摊薄点成本,普通企业玩不起。要拼低价,只能等规模量起来。
我去各大交易平台转了一圈。现在场馆里的展示款暂时没现货,也没公开价格标牌。前一年估值还十几二十亿的公司,今年就敢说一台能落地的工业机器人可能几十万一套,人形版加持业务功能以后直接翻倍。所以大家对“性价比”的希望,别太大。
还有一点,行业标准几乎是空白。机器人拉着你跑有问题责任谁认?场景安全、容错全靠各家摸着石头过河。
不过,这不代表没机会。整个行业都还在磨刀。不需要全能王,能把一个流程干全、干稳,把车管所那些“递资料、查流程、车辆验码”做到不添乱,就已经比半数国产服务机器人强了。
最后上一句掏心话。
现在投资人形机器人,和2014年淘可穿戴设备一样热。技术是门槛,场景才是生门。不是说你手头有钱买个机器人回来摆一摆,就能颠覆世界。
如果你是刚需企业,有业务流程真能落地,愿意试错,可以提前关注这波厂商动态。普通玩家,看看热闹就行。别一激动就上头,回头花了冤枉钱,没人替你兜底。
唉,场馆外都是排队等进门的小孩子。
科学的好奇心有了,落地的路还远着呢。
#机器人 #人形机器人 #多伦科技 #产业落地 #技术投资 #交通场景
炒股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